从 zkVM 到开放证明市场:RISC Zero 与 Boundless 解析
撰文:0xjacobzhao
在区块链领域,密码学是安全与信任的核心基础。其中,零知识证明(ZK)能够将任意复杂的链下计算压缩为简短的证明,并在链上高效验证,无需依赖第三方信任,同时还能选择性地隐藏输入以保护隐私。凭借高效验证、通用性与隐私性的兼备,ZK 已成为扩容、隐私、跨链等多类应用的关键方案。尽管当前仍存在证明生成开销较大、开发电路复杂等挑战,但 ZK 的工程可行性与落地程度已远超其他路径,成为采用度最高的可信计算框架。
一、ZK 赛道的发展历程零知识证明(ZK)技术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理论积累与工程探索。整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:
1. 理论奠基与技术突破期(1980s–2010s) ZK 概念由 MIT 学者 Shafi Goldwasser、Silvio Micali 和 Charles Rackoff 提出,最初停留在交互式证明理论。2010s 随着 非交互式零知识证明(NIZK) 与 zk-SNARK 出现,证明效率大幅提升,但早期仍依赖可信设置。
2. 区块链应用(2010s 末期) Zcash 将 zk-SNARK 引入隐私支付,首次实现大规模区块链落地。但受限于证明生成开销高昂,实际落地场景依然较为有限。
3. 爆发式增长与扩展(2020s 至今)这一时期 ZK 技术全面进入产业主流:
-
ZK Rollup:通过链下批量计算及链上证明,实现高吞吐与安全继承,成为 Layer2 扩容核心路径。
-
zk-STARKs:StarkWare 推出 zk-STARK,消除可信设置,提升透明性与扩展性。
-
zkEVM:Scroll、Taiko、Polygon 等团队致力于 EVM 字节码级证明与现有 Solidity 应用无缝迁移。
-
通用 zkVM:RISC Zero、Succinct SP1、Delphinus zkWasm 等支持任意程序可验证执行,把 ZK 从扩容工具拓展为「可信 CPU」。
-
zkCoprocessor 将 zkVM 封装为协处理器,支持复杂逻辑外包(如 RISC Zero Steel、Succinct Coprocessor);
-
zkMarketplace 则市场化证明算力,形成去中心化 prover 网络(如 Boundless),推动 ZK 成为普适计算层。
至今,ZK 技术已从晦涩的密码学概念,成长为区块链基础设施中的核心模块。它不仅支撑扩容与隐私保护,更在跨链互操作、金融合规、人工智能(ZKML)等前沿场景中展现出战略价值。随着工具链、硬件加速与证明网络的持续完善,ZK 生态正快速走向规模化与普适化。
扩容(Scalability)、隐私(Privacy)与互操作与数据证明(Interoperability & Data Integrity)是当下 ZK 「可信计算」技术的三大基础场景,对应区块链性能不足、隐私缺失与多链互信的原生痛点
免责声明:本站所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,币市有风险、投资请慎重。
- 嘻哈财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