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术债压顶,以太坊选择用 RISC-V “推倒重来”
作者:jaehaerys.eth
编译:深潮TechFlow
摘要以太坊正准备迎来自诞生以来最重要的架构转型:将 EVM 替换为 RISC-V。
原因很简单——在一个以零知识(ZK)为核心的未来,EVM已经成为性能瓶颈:
-
当前 zkEVM 依赖解释器,导致 50–800 倍的性能减慢;
-
预编译模块让协议变得复杂且风险增加;
-
256 位堆栈设计在生成证明时效率极低。
RISC-V 的解决方案:
-
极简设计(约 47 个基础指令)+ 成熟的 LLVM 生态系统(支持 Rust、C++、Go 等语言);
-
已成为事实上的 zkVM 标准(90% 的项目采用);
-
具备正式的 SAIL 规范(相比模糊的黄皮书)→ 实现严格验证;
-
硬件证明路径(ASICs/FPGAs)已在测试中(SP1、Nervos、Cartesi 等)。
迁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:
-
将 RISC-V 作为预编译模块替换(低风险测试);
-
双虚拟机时代:EVM 与 RISC-V 并存并完全互操作;
-
在 RISC-V 内重新实现 EVM(Rosetta 策略)。
生态系统影响:
-
乐观型 Rollup(如 Arbitrum 和 Optimism)需重建欺诈证明机制;
-
零知识型 Rollup(如 Polygon、zkSync、Scroll)将获得巨大优势 → 更便宜、更快、更简单;
-
开发者可直接在 L1 层使用 Rust、Go 和 Python 等语言库;
-
用户将享受约 100 倍更低成本的证明 → 通往 Gigagas L1(约 10,000 TPS)。
最终,以太坊将从一个“智能合约虚拟机”进化为互联网的极简、可验证信任层,其终极目标是“让一切都被 ZK-Snark 化”。
以太坊的十字路口Vitalik Buterin 曾说过:“终点包括……让一切都被 ZK-Snark 化。”
零知识证明(ZK)的终局已不可避免,而其核心论点很简单:以太坊正从零开始,以零知识证明为基础重塑自身。这标志着协议的技术终点——通过对 L1 的重构,达成其最终形态,由核心开发团队(如 Succinct)提供支持的高性能 zkVM 驱动。
以此愿景为终点,以太坊正处于自诞生以来最重要的架构转型关口。这次讨论已不再是关于逐步升级,而是对其计算核心进行全面重构——替换以太坊虚拟机(EVM)。这一举措是更广泛的“精简以太坊”(Lean Ethereum)愿景的基石。
精简以太坊(Lean Ethereum)愿景旨在系统性简化整个协议,将其拆分为三个核心模块:精简共识(Lean Consensus)、精简数据(Lean Data)和精简执行(Lean Execution)。而在精简执行的核心问题中,最关键的一点是:作为推动智能合约革命的引擎,EVM是否已成为以太坊未来发展的主要瓶颈?
免责声明:本站所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,币市有风险、投资请慎重。
- 嘻哈财经